探析信息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与特征探析信息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与特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加快了管理部门、建筑企业和业主单位在项目的各个环节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速度,使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可靠的保存并得到有效的利用,为相关组织机构、企业或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了建筑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造价经验,对信息化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 工程 造价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我国工程建设中,常出现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实现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涉及到各方面的业务如投标报价、合同信息、进度信息、质量信息、成本信息、材料信息、索赔信息、现场管理、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但大部分是单项低水平开发,工作重复,不能形成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系统。 信息系统有效性差,不能适应急剧变革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系统资源得不到共享,综合性能功能难以实现,系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与市场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市场化信息数据收集口径与对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的内在要求的不完全一致性,导致信息的通用性和效益性降低。施工企业和有关机构收集的信息数据缺乏统一的口径和属性,及时、充分地对信息数据进行利用困难重重,各种信息数据相互不兼容,可比性和通用性差。 2、工程造价管理观念落后,片面重视静态定额管理。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仍是注重工、料、机价格的静态性、定额的统一性、综合性、指令性,从而导致估算、概算、预算、决算分离,工程造价的静态定额,其参考价格很难充分反映市场的即时价格变动,因而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3、工程造价控制只重施工而轻设计,造价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建筑市场的进展要求。 4、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工程造价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市场竞争机制的要求。 5、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人员整体素养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人员是相近专业,他们无法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的工程造价管理,降低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信息时代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进展趋势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量的日益增大,工程项目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