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 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2、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4、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3、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树立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2、面对当前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使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思考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教学难点: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案例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 1857 万吨,烟尘1159 万吨,工业粉尘 1175 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 80 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 4 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这些大气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又需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板书】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板书】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大气污染的概念。【学生回答】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回答,理解定义。【多媒体投影】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教材第 25 页案例 6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案例分析。【教师总结】(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