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考点考情提示 本课主要考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用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己成为高考应用能力考查的亮点。复习中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新实践,如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 GDP、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消费等。知识梳理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成就:中国以世界 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 22%的人口。2.控制人口规模:① 庞大的 :过多的人口,尤其是 会带来一系列问题。② 资源 原因 人口数量 ,人均占有量 经济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地区分布 ③ 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以 为中心向 蔓延 生态破坏范围仍在 ,程度在 。 3.历史任务: 提高 增强 提高 4.《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是全球第 部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二、转变发展模式: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环境效益:资源 利用,减少 来源。经济效益:通过改造 、调整 结构促进经济发展。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原理: 原理方式:调整 ,发展 ,协调 和 效益目的: 良性循环典型代表: 3.循环经济: 手段: 技术 核心:提高 资源利用方式: 方式 原则: 、 、 目的: 的生态化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点突破要点一 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能量,而且具有容纳、清除人类活动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随人口数量、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变化而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人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极其微弱。环境未因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环境问题。到了农业社会,人类仍受自然的制约,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已表现征服能力,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工业社会,人类跃居到人地关系的主导地位,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目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并开始建立全新的现代文明的人地关系。环境问题将会因此等到缓解,环境质量也会得到改善。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控制、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点二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风光农业 绝色农业是一种标准,强调农业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