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进展史”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进展史梳理 (一)课程讨论的进展 20 世纪是教育的黄金时代,首先是全球范围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接着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和进展,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也刺激了课程与教学讨论的大进展,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克雷明教授讨论,课程领域崛起于 20 世纪“进步时期”,而我们所探讨的课程与教学论的进展史,更多的也是在这个繁荣期。 1911 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著作《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中,系统地确立起其管理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泰罗主义”强调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这一管理理论的影响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当面,包括教育领域、课程领域。以 1918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为标志,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讨论领域。截止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讨论领域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的确立起来,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确立了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他们的理论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等三个方面,博比特认为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进展的过程,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课程开发包括分析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获得、选择 课程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相比,虽然及其相似,但也有细微区别,查特斯认为,理想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强调追求知识,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确定学科要素,将课程开发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非“活动分析”。 虽然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为课程进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容易忽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较低,还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了震撼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产生了许多教育问题,对课程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多校长和老师支持对普通高中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重建,当时的“进步教育协会”组织专家进行长达 8 年(1934-1942)的实验讨论,泰勒当时是这项讨论的评价组主任,1949 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