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坛发言稿:在学习中成长教学论坛发言稿:在学习中成长 教学论坛发言稿:在学习中成长 很荣幸和各位老师沟通成长的感受。 勤能补拙 是我常对自己说的话。大概10 年前,从初中到高中,3 个班的物理课加上班主任,所有都是新的,一切又回到起点。 听课 是我想到的最快捷的方法。第一轮正好和王华老师、韩立新老师同头,征得他们的同意,开始了连续听课,而王老师的课一听就是两年半。 第一轮听课 仔细记、仔细学、仔细模仿,无论是重点、难点还是教学方法,包括当时上课的提问、实验数据,我都仔细做了记录。王老师的课条理清楚,对知识的细致归纳,让我受益匪浅。有时课没听到,也会跑到韩老师那里补回来,同时把两位老师的优点细细琢磨,归为己用。当时感觉很好,也很自信,课能够沉着应对,再也没有当时设想的底气缺乏或把握不住重难点。等第一轮结束后,把每一章的听课记录订起来重新看时,对当时记录的很多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反思中提升。 第二轮和彭 z 老师同头。 彭老师的实验教学全市首屈一指,而且教学的物理味特浓,我又开始了新一轮听课,概念、实验记得特别详细。记得 西城杯 竞赛抽的是 弹力 一节,很冷门的课,我拿出了曾经听过的彭老师的课,几个举例特别形象生动,在此根底上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获得 西城杯 特等奖。这两轮听课我很幸运,博大家之所长,在对教学深刻理解的根底上快速成长,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轮又是和彭老师同头,还要继续听课吗? 教的时间越长,越会发现自己的缺乏。我决定不好讲的课,理解不深的概念、规律课,继续听课。不用记得特别详细,在原有的根底上有体会的地方,添上几笔。我很惊喜地发现,彭老师的实验和他的前一轮比有很多的创新,他的沉着、幽默、幽默也让我沉醉在其中。记得第一次听彭老师 传感器 的课时,有点云里雾里,等三年后再听时,自己的积累也多了,加上新添的生动的实验,觉得受益颇多。同时借助教研时机,我会听其他学校老师的课,听得多了,思考多了,好的点子自然在脑海中形成了。可以说,随着听课我的课更加精益求精,自己思考的更深、更多。 听课最好是连续听,有时间听吗?困难肯定有,每天判作业、准备实验、准备新课、班主任的各种杂事,忙得不得了。但真抽出一节去听课就会觉得相当值当,事半功倍。有时也会实行自助听课的形式,其他老师听了,复印一下笔记再问问关怀的内容,或找上课老师班的同学借下笔记,问一问关怀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