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师读书笔记《审视课堂

教师读书笔记《审视课堂_第1页
1/4
教师读书笔记《审视课堂_第2页
2/4
教师读书笔记《审视课堂_第3页
3/4
老师读书笔记《审视课堂老师读书笔记《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1.作为赛课,最忌讳“虎头蛇尾〞。 2.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老师,当你无法超越别人时,你完全可以超越你自己,用你对数学课堂独特理解与个性化演绎,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 3.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要看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结构的处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即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取知识,形成技能,开展思维,获得开展的. 4.生活化是不能代替数学化的。 5.挖掘数学内在的文化价值,外化数学本身的文化意义,理应成为数学文化探究的重要旨归。我们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超越对数学内容外部形体美感的唯一关注,而致力于关注其内在的美誉和谐。这才是数学课上对数学美的正确态度。 6.一切课堂语言只围绕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而展开,拒绝无病呻吟的抒情与感怀。 7.在《圆的认识》一课张老师说:总得留下些什么吧:,很简单,那就是数与形,然后便是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 8、探究与实践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个人永远都只是在路上。因为,新的问题已经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9.数学文化虽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不管怎样界定,它都指向思维方式、价值推断、思想观念等。 10.数学的文化性应建立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上。数学的文化性不是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也不是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数学的抽象性、形式化特点源自数学的思维活动,感受数学文化就必须要通过思维,没有数学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感受数学文化。 11.随堂课中的数学文化,或者说数学味,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随堂课中,充分的展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也就让学生有时机领悟数学的方法;有时机体会原来数学并不是来自权威和课本,自己也能制造数学;有时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时机感受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中开展积极地思维活动,随着理解的不断加深跨越纯粹的认知层面,而直抵数学的文化层面,这就表达了鲜亮的数学味。因此,老师不应该脱离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去琢磨给课堂加什么文化的东西,怎样表达数学味,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文化品味的流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数学味也就成了课堂的灵魂。 12.好课如同好茶,都是需要品的。品茶,静心悟道才是至理。品课,莫不是如此。 13....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师读书笔记《审视课堂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