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笔记读《走进孩子心灵》有感老师读书笔记读《走进孩子心灵》有感寒假期间,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其中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也深深的感动着我。我们是老师,每天面对这么多学生,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呢?我仔细的读了这本书,书中包括 9 章,用心灵照亮心灵,用心灵感动心灵,用心灵丰富心灵,用心灵感知心灵,用心灵碰撞心灵,用心灵激发心灵,用心灵唤醒心灵,用心灵开启心灵,用心灵呵护心灵。其中用心灵照亮心灵一章中,老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中,这段话让我尤为印象深刻。老师要常用“童心〞看待学生。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年龄差,甚至可以说是“代沟〞。所以他们的想法、说法、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歧异。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血去栽培、用汗水去浇灌、用爱心去包容,同时还要有一颗“童心〞。中,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提到“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为什么我就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呢?为什么我与他们总是有难于填补的隔膜?为什么他们对我的话总是半信半疑?假如作为老师的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或正在为这种情况苦恼,那么,多多培育自己的“童心〞吧。是啊,我们作为老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所以我们就需要有颗童心,用童心来沟通,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们成为朋友,才能更好的搞好教学。那么,老师怎样才能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呢?从书中我学习到:首先,老师要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带着微笑、持着平等、怀着包容,去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微笑能消除一切的隔膜,让孩子觉得亲切。平等便是老师了解学生的基石,包容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没有太多的说教,不带太多的严肃,无需太多的言语,不将他们的想法成人化,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们的心田,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道游戏;处理问题与同学们相互商量……让每个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并不可怕,而是他们最亲热、最知心的朋友。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学生也必定会更加喜爱与老师亲近、沟通,当老师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心之后,对他们的管理就是事半功倍了。只要老师有一颗善良的、无邪的、纯真的童心,那老师就一定能吸引住学生们的眼光,抓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