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工程的建议董立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教育事业持续和谐健康进展的基石。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进展。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积极探究和讨论对策,实行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动教育均衡进展,实现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进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进展的目的。一、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严重不够,造成学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等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原有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一些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美丽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老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却是另一片景象: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老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进展。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老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老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老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老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老师的工作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