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撕下坏标签教育笔记:撕下坏标签来源 xx 教育笔记:撕下坏标签 “标签的心理作用,就是当孩子被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后,就难以撕去,造成不可弥补的预期杀伤力。〞这是我从王秀园的著作《儿童心理魔法书》中摘抄的一段。还记得曾经读过心理学著作中有一个引自古代希腊神话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提出:父母、师长假设以正面的信念期待孩子能成为什么,将来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外表上看,以上两段是在陈述不同的观点,但细细品味下,它们其实是在诉说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关注的效应、爱的效应、信任的效应、期望的效应〞。作为一名工作在学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更正观念,正视幼儿刻不容缓。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因为个人原因,我从 10 月份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教学工作。刚进入这个班级,我就听原来的老师介绍了班里的几个比拟“特别〞的孩子,也从孩子们的嘴里知道了他们比拟典型的“事例〞。而吉吉那么是这几个孩子里的一个。只要是他认为好玩的事情,他可以不顾一切去玩:可以放弃规那么;放弃对与不对的推断;甚至可以说出让奶奶替他上幼儿园学本领的话。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虽然常常批判,但仍对他很无奈;而在班级其他孩子的心目中,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爱“捣乱〞的孩子。听到这么多对他的评价,我也就不自觉在心里给他贴上了一张“坏标签〞。 一天,我带着孩子们从六角厅回教室,途中要路经一面贴有他们精彩照片的主题墙,可是我突然发现主题墙上的两张照片被撕下了一半,破裂的照片挂在那很是难看。我生气地问孩子们:“是谁干了这件事。〞孩子们都摇摇头告诉我:不是我做的。但有一个孩子却告诉我:“是吉吉做的。〞于是我便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大声的质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是你撕坏的,请你去把他修补好,今日的角色游戏你不用玩了,好好想想自己错在哪?〞他马上就哭了出来,还跑来拉住我的衣服嚷嚷着:“不是我撕的呀,我要玩角色游戏呀……〞看着他这样冲动地情绪和行为,我更生气了:“不是你撕得,为什么别人会说你,你一定做的有问题……〞经过几番僵持,也许他见眼泪攻势对老师毫无一点用处,便说了一句:“就算是我撕得吧,我知道错了,我下次不这样做了,你让我玩角色游戏吧!〞见他稍有悔意,我便不再那么坚持,便提出只要他修补好那些照片,老师便原谅他。于是趁着下课时间他拿了双面胶完成了修补,最后他还是玩到了角色游戏。 事情虽然解决了,但由于他是我的个案跟踪对象,因此,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