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讨论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知识经济引领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众化高等教育在20 世纪末应运而生。据统计,截至 2025 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 37.5%,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高等教育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政府部门普遍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均衡、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不足以令社会满意、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荒同时存在等问题,都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呼唤着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教育部、国家进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25〕7 号)》《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5〕95 号)》等文件的下发,为推动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进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经济社会进展上、为地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提供了建设思路,高等学校的应用型转型,深化校企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深化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进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又是高校深化改革、加强内涵进展、主动服务地方需求、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必定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向应用型转型进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转型进展,才能真正增强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进展服务的能力,为旅游行业企业创新进展提供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制造价值的能力,促进内涵进展、特色进展,提高质量,为国家经济社会进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旅游管理专业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问题 “关于统筹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中央一系列“优化组合”的政策,推动不同类型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在各自的定位中改革创新,有效避开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不衔接的现象。 (二)解决旅游专业教育的实操脱节问题 在德国,60%以上的学生选择双轨制职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投入;在日本,“工匠达人”是很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国内院校可以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采纳政府主导、行业企业通过融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