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维稳工作机制探析民族高校维稳工作机制探析 【摘要】 民族高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育人才的重任,维护民族高校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当前民族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影响民族高校稳定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创新维护民族高校稳定工作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高校 维稳工作 机制 一、当前民族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1、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影响民族高校稳定的一个显著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普遍扩招,导致民族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加剧。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诸多问题成为直接影响民族高校稳定的不利因素。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因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而产生消极情绪,认为就业前景渺茫,存在较大的安全稳定隐患;二是毕业去向困扰许多民族高校大学生,他们大多同意在沿海大中城市就业,不同意回民族地区就业。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2、贫困生、特困生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比例增大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民族高校中来自中西部农牧区家庭的贫困生、特困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经济状况和消费差距不断增大,从而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严重失衡和人格变异,给民族高校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据调查,从总体上看,每名民族高校大学生一年要交学费 4500―6000 元,有些专业甚至远远超过了这一收费标准,加上住宿费、书本费以及求学期间的日常开支,保守估量,每生每年的各种费用之和将高达 7000―10000 元左右。尽管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问题,不断推出各种“奖贷”政策以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也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通过“减、免、缓”、“特困基金补助”、“社会资助”以及“勤工助学”等多种渠道,缓解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从全局来看,贫困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仍相当明显。这些学生由于经济上负担过重,心理普遍感到压抑,思想波动较大,情绪易于激动,对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也是消极对待。当这种悲观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对社会上一些不利于安定团结的突发事件表现得非常敏感,这无疑会变成影响民族高校稳定的一种促发因素。 3、民族高校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化 当前,在一些民族高校的校园及周边地区,各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