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后浇带和加强带浅析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后浇带和加强带 【摘要】就目前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 采纳后浇带或加强带替代变形缝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达到有效控制裂缝, 实现无缝施工的目的。本文介绍了后浇带的设置及做法,阐述了膨胀加强带的设计与施工。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结构设计 后浇带 加强带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度超过法律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为防止混凝土受温度应力和干缩应力而引起开裂,通常采纳设置后浇带的方法处理。一般每隔 30~40m 设一道后浇带,要 60 天左右方可再后浇膨胀混凝土。这种常规后浇带施工不仅影响工期,增大了成本,而且后浇带清理十分麻烦,填缝不好还会留下渗漏隐患。为此,在施工中,我们采纳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具有高效减水、微膨胀功能的 JM-Ⅲ 外加剂来抵消混凝土的收缩,进而达到取消后浇带的目的,以改善设置后浇带带来的不足。 二、后浇带的设置及做法 后浇带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 用于克服由于温度收缩和结构主体沉降而可能产生的有害伸缩和沉降的一种临时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通常为每 30~ 40m 设置一道, 宽度 800~ 1 000mm,一般钢筋不切断, 且要配置适量的加强钢筋, 待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完 2 个月后(如工期非常紧迫和有特别困难时, 也不得小于 1 个月) , 将两侧混凝土表面凿毛, 清洗洁净再用比设计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宜用加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灌, 并振捣密实、加强养护[ 1]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宜布置在剪力较小的跨度中间范围以内, 且宜配置适量的加强钢筋。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纳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纳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开应力集中,常为 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部位还应该考虑模版等措施内容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高层建筑和裙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