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的沟通式教学浅谈历史课堂的沟通式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沟通、积极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沟通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平等 沟通 分享 参加 评价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历史新教材教学观摩会,有一节课出了点“小意外”: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未根据老师精心引导的方向回答,而是鲜亮大胆地提出自己相反的看法,并挑战性地滔滔不绝长篇陈述,老师虽几次想打断,将其引回“正路”也不可得。最后,这个学生的观点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授课于是不能“顺利”进行,一时显得有些尴尬。学生的掌声似乎是对“异端”的欣赏,对老师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这也引发我对课堂沟通形式的思考。而在上个月学校进行的高一课堂教学情况调查,也令我们深思。在“你认为现在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能激发自己主动学习欲望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 9 个学科(信息、通用、音乐、美术、体育等除外)中排第 7;在“你认为教学内容多,难以接受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 9个学科中排第 4;在“你认为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生活联系较好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 9 个学科中排第 9;在“你认为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养成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 9 个学科中排第 9。调查结果完全凸显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恐惧与无助,这无疑是对我们历史老师的当头棒喝!这两件事,引发我对新课改下如何改进历史学科教学,加强师生间平等沟通、互动互促的思考。 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沟通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课堂上老师“不放权”,不信任学生有什么探究能力,仍然是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的课堂参加程度很低。结果是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乏。另外较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其“表”而无其“里”:沟通是有了,探究也进行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无非是老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