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贸易理论的进展浅谈国际贸易理论的进展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起始于重商主义学说,其后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李斯特以及当代的克鲁格曼,杨晓凯等人的进展和完善,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而获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到当代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都是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寻求适当的理论解释的途径和办法。从国际贸易理论的综述可以了解到,进展中国家参加,虽然可能会使其贸易和环境受损或者说是恶化,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否定进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进展中国家应该在保持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大力进展高科技产业,为国家的进展提供更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进展中国家;高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5)02-0008-02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完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三个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假如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进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酬劳不变。 20 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在 H-O 定理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