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伦理学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的论文 摘 要:在高校教育当中,伦理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兼具理论与实际的综合性学科,对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高校伦理学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主要提出了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待创新等几点问题,针对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进一步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师资力量等改革对策。 关键词:伦理学;教学观念;教学手段 在我国 700 多所本科院校当中,约有 100 多所高校设立了伦理学学科,在其他高职类院校当中,伦理学学科也在不断增设。一些学校当中,虽未独立设置伦理学学科,但却将伦理学内容融入到了日常教学当中,由此可见,伦理学教学对高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要针对高校伦理学教学现状中的不足进行有效完善,进而推动我国整体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校伦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老师与学生都将伦理学单一的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来对待,而忽视了其教学本质意义。基于此种落后的教学观念,影响高校师生对伦理學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高校伦理学教学,多以理论授课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相应的实践课程几乎没有,严重影响了伦理学内容的传递有效性。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一些老师虽在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但此类教学方式改进,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理念未能与教学改革同步开放的重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讲解,或是案例分析与谈论等教学环节,整个教学环节依旧以老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相应的尊重与体现,所以即便教学方式有所改进,但由于本质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影响教学质量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 2.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伦理学教学对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但相对来说,高校对于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投入极为有限,影响相应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老师专业程度的不足,在高校教学当中,一些非专业院系当中的伦理学教学,一般都由相关老师兼任,并非科班专业老师。其二,老师经验不足,在一些高校当中,伦理学以及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学岗位成为了专业老师的试验教学岗位,学校将一些无法担任专业课程的老师,直接安排在此类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