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虎:营造中国艺术金融产业链王小虎:营造中国艺术金融产业链 专注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将逐步获得与其作品艺术价值相称的市场回报,这是《中国商人》从重庆汉昌文化产业集团(以下简称“汉昌集团”)了解到的信息。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家群体被撕裂为几大群体:坚守中国主流文化艺术创作传统的,从事西方艺术创作的,以及希望从“融合中西方元素”的实验中获得更好“钱景”的。但是在西方艺术思潮和交易平台处于主导地位的当代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家群体的“文化自信”正在被日益削弱。 现在,这种局面有望被改变。 作为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授权的独立运营机构,汉昌集团正致力于突破中国传统艺术家作品价值转化为资产交易价值的“最后100 米”。通过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金融中心和交易体系,推动中国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大众化,从而实现对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进行抢救性挖掘、培育和提升,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资产价值的倍增。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艺术是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艺术品交易的惟一标准,一切有悖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艺术的将严格拒之门外。” 这是该机构的核心定位。也就是说,汉昌集团将把经营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艺术作品作为自己的立身之道,这意味着对于另外一些市场的坚决舍弃。 汉昌集团总裁王小虎证实上述交易标准。接受《中国商人》专访时,他抛给记者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达芬奇、梵高、毕加索,他们的绘画艺术成了全球收藏家顶礼膜拜的对象,每幅作品的价值动辄上百万、上亿美元,而最具高度思想表达、天人合一的中国主流优秀艺术作品,如八大山人、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作品价值却远远落后于他们?” 中国经典艺术作品价值长期被低估正是王小虎的心头之痛。事实上,中国经典艺术作品中简约而含蓄的哲思,空灵而天然的意境,曾经为达芬奇、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大师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但是艺术品交易市场是用资原来说话的,资本的选择进而会影响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创作倾向,进而波及到艺术家群体乃至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破解中国经典艺术作品从艺术价值到资产价值的转化问题,仍有赖于艺术品交易市场和交易机制的科学设计与法律规范化运作。 王小虎的从业履历,为其最终推动这一机制的探究和运作打下了基础。他曾担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企业讨论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文化企业报告》执行主编。此前,他在政府机关工作的 23 年中,在《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