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翻译赏析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说 699~761),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诘,号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合称“王孟”。 简: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川的地名。《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清代沈德潜《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一: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制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临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状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推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原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制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