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从善情怀与进展桎梏社会工作者的从善情怀与进展桎梏 我国社会工作得以重新进展并全面建立的标志就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产生,然而它的起步时间也仅仅是近五年的事。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化的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范围肇始于 2000 年以后。社会工作者的产生要早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培训。但是不可否认,只有当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引进之后社会工作者的进展空间才有了根本的改观。笔者将社会工作者的抉择称之为“从善情怀”,这种情怀的源头有以下四脉。 传统美德的自然内化 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美德中包含诸多引人向善,助人悦己的观念。这些文化的精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标杆。如何将抽象的名言警句在现实中得到实践的转化,社会工作恰因其涵盖范围广,操作简便,受众广泛,成为了从善之流的首选。 压力社会的被迫寻找 市场经济的高速进展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狭小,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艰辛将很多人囚困在狭隘的个人满足之中,久而久之萌生的压抑和空虚会迫使亚健康状态的人选择走出自我圈以寻求社会认同。当他们与不相干的人开始建立联系,互相安慰对方,就有了社会工作的意味。 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 国民教育的进步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事业的大进展,高等教育的平民化让更多的人摆脱道德落后局面,树立起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公民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使人们不会再单纯把评估自我得失作为生存要义,公民义务的高度升华是社会工作的前提。 应者云集的舆论向导 近年来,在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的光荣事迹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再加之党和国家对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奉献和服务的良好氛围。 上述四个动因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从善和行善,支撑、重塑和强化了社会工作者的内心信念。在此推动下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迎来了难得的进展机遇,这种良好的态势也博得了党和政府的接受和认可,随之而来的关注和重视也为社会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支撑。前景大好之余,不难发现其中的隐疾和终将转化的病痛。 (一)专业与公众双重不认同 职业的社会工作者,首先得益于我国社会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其次才是多年的职业熏陶和专业实践成就了社会工作者的“社工情怀”,逐渐内化为内心选择成为了可能甚至必定。绝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增强了专业认同感,职业兴趣自然水到渠成,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社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