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产这样“链”成本报记者付伟对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水产专业户张瑞贤来说,2025 年的开局很不错。作为市政协委员,在今年的广州市政协大会上,她又一次“抢麦”成功。不过,相对于之前的羞涩与紧张,此次,在媒体镜头和闪光灯的“狂轰滥炸”之下,她已经能够从容地将自己提案的内容娓娓道来。今年,张瑞贤依旧为水产行业代言,建议“能够将鱼塘越冬棚建设纳入到财政补贴范围之内”。在张瑞贤眼中,建越冬棚虽然是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对于宽阔渔民特别是广东渔民来说,却是影响生计的大事。“每年冬季寒潮来袭,越冬棚就是鱼儿的被子。”张瑞贤说。设施建设只是广东水产行业眼下的又一次蝶变中志在突破的瓶颈之一。循着渔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逐步重塑着张瑞贤们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也正在锤炼着从生产到消费、从一产到三产的一条高质量进展链条。塘、箱连通,科技助力绿色生产广州市南沙区的一处水产养殖基地内,除了星罗棋布的鱼塘,塘边的一座座集装箱成为别致的存在。而在基地负责人眼中,神秘就藏在这些蓝色的箱体里。眼下,这种名为“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陆基推水式)”的技术正在广东不少地方开花结果。虽然名称听起来有些拗口,但这项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简言之,便是将养殖池与集装箱打通,从养殖池中抽取上层高氯水,进入标准集装箱进行集约化养殖,然后将含有残饵、粪便等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投入养殖环节循环使用。不过,在基地负责人眼中,这场“塘”与“箱”的联姻,背后的“嫁妆”可是能量满满的“科技范”,“至少集成了高效集污、尾水生态处理、绿色病害防控、专用环保型饲料、循环推水、生物净水、物联网、便捷化捕捞等关键技术,从而精准控制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实现受控式养殖。”以尾水处理为例,从“出箱”到“回箱”,需要经过粪便收集池、沉淀处理池和生态处理池三座关口,才能完成循环过程。而每跃过一座“龙门”,在净化尾水之外,都能够产生可观的生态与经济附加值,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粪便收集池的“金刚钻”,是一台干湿分离器。经过 120 目过滤网之后,占残饵粪便废物 90%以上、直径大于 0.125 毫米的固体颗粒便能够被全部拦截下来,其沉积物便更可做有机肥使用,成为蔬菜、花卉的好养料。二级池、三级池中,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大显身手,可实现氨氮和亚盐指标大幅下降。“集装箱占地仅 15 平方米,较传统养殖可节约 75~98%的土地资源;单个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