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视角下亚文化理论审视意义论文 摘要:聋文化作为聋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群体特征,首先在聋文化讨论的缘起中揭示了讨论聋文化是为健听人与聋人可以达到有效沟通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其次主要梳理了“聋文化”观的理论内涵、亚文化的特征和基本构成要素,另外比较中美“聋文化”观的差异,总结了聋文化讨论对于聋教育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聋文化;手语;身份认同;聋教育 “聋人,在这有声的世界中,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失去听力及开口说话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正常与外界沟通,因此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沟通的障碍,听人也就很难理解聋人的困境,更不用说进入聋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1]P(41)张宁生(2025)认为:“从事聋教育工作的健听人极少对聋人社会有足够的认识,也极少与聋人有真正的沟通。很少有聋人参加对聋生的教育与康复;相反,都是健听人主导聋人的生活,决定聋人该怎样思考,该用何种语言沟通。”[2]P(164)所以在对待聋人和聋文化的问题上人们更多是站在健听人的角度来思考评价这一问题的,忽略的恰恰是聋人的视角及其他们对自身文化属性的认识与推断。身为聋人的聋校老师梅芙生(2000)认为:“我们的聋教育无视聋人是手语族。过分偏重口语教学,虽然老师花费多年苦功,而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过于浅陋,毕业后依旧使用手语,不足以与健全人社会交往之用,对较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无条件学习,因而导致了聋人文化危机。”[3]P(41)因此聋文化作为伴随聋人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现象是需要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从事聋教育的工作者的合力讨论的。对于聋文化探究的实质,也正是为健听人与聋人可以达到有效沟通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 一、“聋文化”观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聋文化”观的理论内涵。“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60、70 年代,美国手语语言学奠基者 Stokoe 在 1965 年首先提到了“聋人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但并未细分,此后关注的学者逐渐增多,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了一系列探讨聋人社区和聋文化的专著。1980 年,语言讨论学者、聋人 Padden在《美国聋文化》中尝试对聋文化进行较为细致的定义,并提出聋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聋人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规定了聋人如何行为以及他们信任什么,主张什么”[1]P(13)。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有关聋人群体的“文化”“身份”与“种族”等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化,与此同时各国普遍开展了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