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强度与福州市区易涝区成因分析及讨论降水强度与福州市区易涝区成因分析及讨论 通过给出的几种计算公式,应用降水强度计算积水平均深度和通过坡型底部水流厚度,从而分析福州市市区易涝成灾区分布原因,指出短时强降水、集水区面积、排水通道和速度是主因,山体形状、城区位置结构、房屋密度、排涝管网形状斜度、数量是重要导因,并以此理论计算作为考虑防灾和城镇建设的设计参考。 关键词:降水强度;计算公式;易涝区;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几种计算公式 无论是进行城镇的内涝成因分析[1-14]、排水防涝工程设计[13-23]、危险性评价[24-34]、面雨量的计算[22-35]、还是内涝的预警预报[36-40],都要雨量的集与排的问题,而雨量的集与排都要从具体的影响因素与计算的分析,在计算分析时又要涉及到是否有合理的计算公式,为此,我们列出几种计算公式并进行实例讨论合分析。 积水深度和排涝时间计算 设雨强(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平均降雨量)为 I(单位:毫米),假设房屋总平面面积占地面总面积百分比为 K,侧有下面的计算: 1)城市积水平均深度 h(单位:米)计算:假设地面的水都没有及时排掉,那么 t 小时内地面积水平均深度计算公式为: h= ( I/1000)×t× (1+K/(100-K))。???????????(?) 当 K=100 时,为实际降水量承受面积,即 h=(I/1000)×t,上式表明房屋越密,城市街道积水平均深度将越深,相当于水的体积不变,用面积小的容器装同样多的水,则容器高度要更高。近 10 年来福州市区有 1 小时降雨量达 111 毫米(2025 年龙王台风过程,长乐市区达 152 毫米),将 I=100 毫米/小时;t=1 小时;K=80%,可算得 h=0.5 米,即城市街道积水平均深度 0.5 米,实际上 I 不是均匀的,街道是高低不平的,因而积水实际深度也不一样。为了更精确计算出某区域的降水量,可以利用加密自动雨量站包块法(或叫分块积分法)计算。 2)排涝时间 T 计算:假设城市面积为 A(单位:m2),则在 t小时内降水总体积计算公式为:V=A×I×t,假如有 N 部直径为 D 米的抽水机,假设每秒可抽 P=(∏×(D/2)*2),则需要抽尽所有降水量所需时间为:T=V/(P×N)。???????(?) 将 A=20 公里×10 公里;I=100 毫米=0.1 米;t=1 小时;D=2米;N=50 部,算得 T=127324.1 秒=35.37 小时=1.47 天,即管径为 1 米的 50 部抽水机要抽约 1 天半。由于雨是边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