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第三册《有余数除法》教学实录青岛版第三册《有余数除法》教学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 96~98 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通过我们之间短暂的沟通,张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个个都很机灵,思维敏捷,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我真的非常喜爱大家!为此,我特意为咱班 4 个小队准备了几颗小星星,要奖给大家。看!你知道把这 8 颗星星平均分给 4 个小队,每个小队能分几颗吗?生:2 颗。师:2 颗,怎么算的?生:8 4=2 颗。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生:有 8 颗小星,平均分给 4 个小队,每个小队分 2 颗。师:〔贴到黑板上〕小星星代表着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会观察、会思考,今日这节课你能做到么?【评析:借助奖励“小星星〞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后面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奠定了根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伊始,就使学生以愉悦的状态投入整堂课的学习中。】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出示情境图〕阳光明媚的一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进行野营活动,大家在野外尽情的游玩,四个好朋友约好午餐时要共同分享带来的食物,瞧!谁来说一说,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呢?生:有 9 个面包、10 碗方便面、12 根火腿肠、14 个橘子、11 瓶矿泉水、13 个香蕉、15 个苹果、18 瓶酸奶。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认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 1: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人,怎样分呢?生 2:10 碗方便面平均分给 4 人,每人分几碗?生 3:11 瓶矿泉水平均分给 4 人,怎样分呢?生 4:12 根火腿肠平均分给 4 人,每人分几根?……【评析:给学生充分沟通的时机,分享学习的经验和成果,体会数学沟通的价值。本节课上,让学生沟通自己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一〞个问题,再看到了“众〞多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从而表达了数学的价值。】三、动手操作,认识余数〔1〕棋子代替面包,分一分。师:那我们先来把 9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