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五号屠场》的隐喻研究.doc

《五号屠场》的隐喻研究.doc_第1页
1/2
《五号屠场》的隐喻研究.doc_第2页
2/2
《五号屠场》的隐喻讨论作为重要的认知模式之一,文本世界理论(Werth,1999)主要解释语篇的认知加工过程。该理论强调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文本语境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小说语篇进行分析,可以探寻小说文学意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形成机制。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2025)被视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一问世就立即成为畅销书。《五号屠场》最突出的文体特征之一是其非线性的叙述手法。小说以片段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混乱的时间旅行,他在战争经历、战后生活、战前生活及想像星球特拉法麦多尔星球上的幻想生活之间来回跳跃。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必须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将这些片段联系起来。小说中存在大量的非常规隐喻,对这些隐喻的解读同样需要读者将毕利所在片段融合到一起。只有通过认知的方式解读小说中的隐喻,读者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多重主题和建构连贯的语篇。然而,目前并没有从认知的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及小说多重主题关系的讨论。本论文基于文本世界理论,立足于读者阅读的认知过程,探讨了《五号屠场》中的隐喻。本讨论的目的是描写《五号屠场》中隐喻的认知机制,探寻读者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心理建构。本讨论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儿童十字军”隐喻和“汤勺”隐喻来讨论小说的反战主题;第二部分是通过三个隐喻即“男声四重唱”隐喻、“芥子气和玫瑰花味”隐喻及“又青又白的脚”隐喻来解读小说的战争创伤主题;第三部分是通过“毕利·皮尔格里姆”博喻和“基督耶稣”隐喻来诠释小说的荒诞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虽然从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但他的大脑受到严重的创伤,形成了创伤式的思维,这种创伤式的思维也恰恰反映了小说的战争创伤主题。作者冯内古特通过黑色幽默的手法,刻画了毕利滑稽可笑的形象,并且通过毕利的这一形象暗示了战争中战士脆弱不堪一击的特点。因此,战争是荒诞的。通过讨论发现,隐喻可以给读者提供理解文本的双视角(博喻提供多视角):一个是原文本所呈现的世界,另一个是战后隐喻世界。在同时建构这两个世界的过程中,读者可以认识到战争的欺骗性、残酷性和毁灭性。本文认为,利用文本世界理论对《五号屠场》中的隐喻的讨论对小说的多重主题有很强的解释力,不仅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解读该小说,同时还为讨论文学作品,尤其是后现代荒诞小说提供一种可行的讨论模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五号屠场》的隐喻研究.doc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