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上海市敬业中学 诸文煜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提倡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思考其现实意义。2、 体会鲁迅先生演讲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犀利的逻辑力量。说明:本文是鲁迅先生 1924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青年学生容易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义。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而且还可以掌握议论文的对比论证、比方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令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绝佳训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提倡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2. 难点:思考“大家都来做泥土”的现实意义。说明: 本文结构清楚,观点鲜亮,说理深化浅出,但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学生在某些语段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要反复品味。此外,当代社会学生个性张扬,动辄以“精英”自居,以“天才”自许,先生期待青年们踏踏实实“做土”的箴言,值得学子仔细思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对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有一定了解。课前查阅资料,做读书笔记。这是一篇 80 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对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为了消除社会背景等差异造就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为深化研读课文做好准备。整体感知梳理思路1、 用扼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各段的内容要点,理清思路。2、 提问: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3、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参考答案:未有天才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1. 默读课文2.按自然段序号,逐段概括,可在书页空白处批注。3.课堂沟通,并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阐述理由。1、边读边提要,撮取关键词以筛选文意要点,这是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重要方法。2、问题 2 实则让学生寻找本文观点,为后面深化学习打下基础。1、 鲁迅先生提出了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这一论点,指出社会更多的是对天才的扼杀。其中他着重分析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参考答案 1:“整理国故”反映出1、学生默读 5、6、7 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