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复习笔记1.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载药 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每药以药性和主治为主,初步提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等中药理论。2.新修本草(唐本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本书是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李勣、苏敬等 22 人)比纽伦堡药典(1535 年)的成书早 800 多年。 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 54 卷,载药 850 种,新增药 114 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3.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 唐慎微共 31 卷,载药 1746 种,新增药 500 余种,是讨论宋代以前本草进展的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收集了许多民间单方、验方,为《本草纲目》的编写奠定了良好基础。4. 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共 52 卷,载药 1892 种,新增药 374 种,附药图 1109 幅,附方 11096 条。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17 世纪初,该书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等 16 部,每部下又分 60 类,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 9 类。5.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6.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7.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秋冬两季采收,如川楝皮、肉桂等) 8.叶类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花类(宜在秋、冬时节采收,如桑叶等 )9.花不宜在完全盛开后采收,花蕾(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 )、开放的花(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 。10.果实种子类 多在成熟时采收,未成熟果实(如枳实、青皮)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 11.全草类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 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 大多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取全株药用,如 蒲公英 ) 藻、菌、地衣类 动物药 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矿物药大多结合 开矿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