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加强“五大建设”首先是农业资源有限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的基本矛盾。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仅仅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要使农民实现小康富裕,要使农村实现现代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其次是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化的基本结构。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再次是要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差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基本状况。近些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虽有所增加,但仍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事业也明显滞后。此外,还要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体制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如行政管理体制不够合理,乡级政权功能弱化;财政体制不够合理,县乡财力薄弱,乡村负债沉重;农业投入体制不够完善,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当前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产业建设;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法制、文化建设;要以落实农村各项政策为重点,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要以民主管理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说得铿锵有力。××表示,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村庄改造,更重要的是要有产业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改变农村面貌提供内生的动力。加快农村产业建设,要稳定发展粮食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应根据各地实际,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区域化。要加快农村劳第1页共3页动力转移,拓展农业外部增收途径。从长远来看,解决“三农”的根本出路在于使农民参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切实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引导农民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首先是重点解决交通、水利、电网、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问题,加强农村产业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并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搞好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特别是重点解决农村9年义务制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等突出问题。还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关键是内容,而不在形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的发展趋势,顾及群众的承受能力。××还认为,建设新农村,要靠新农民。培育新型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接受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政策,由于各地差别大,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还不强,以县为主,结果必然是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应区别对待,在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调整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管理,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投入。同时,职业技能的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形成规模,完善体系。文化、科技、法制教育方面的建设要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离不开政策、体制、投入等各方面的保障。要稳定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保证把钱用到农村,用出效益。现在政府各方面的支农资金算总帐并不少(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亿元),但投资效益不佳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由于投资渠道分散,结构失衡,重点不突出。同时也还存在着挪用、截留的现象。所以,必须第2页共3页建立显性的、公开的财政投入体制。要建立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