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议六类线缆的结构与六类系统传输性能

浅议六类线缆的结构与六类系统传输性能_第1页
1/3
浅议六类线缆的结构与六类系统传输性能_第2页
2/3
浅议六类线缆的结构与六类系统传输性能_第3页
3/3
浅议六类线缆的结构与六类系统传输性能Cat6/Class E 综合布线铜缆系统的国际标准发布已经近三年了,在市场上,以六类系统为代表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中高端布线市场的代表。正在六类系统广为大家熟悉与接受的同时,对于六类线缆的结构问题,却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的误区:只有带十字隔离的线缆才是标准六类线缆的特征。对于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又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翻阅一下对六类系统进行严格定义的相关国际标准。在正式发布的最新版 ISO/IEC 11801 :2025 版中,对 Class E 系统定义核心内容是“Class E is specified up to 250MHz”,围绕这一要求的是一系列线缆传输性能的指标定义,包括 Return Loss、Insertion Loss、NEXT、PS NEXT、ACR、PS ACR、ELFEXT、PS ELFEXT、Propagation delay、Delay skew 等参数。对于线缆本身的具体要求,则主要涉及阻抗、电流、电压、功率参数。全篇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线对隔离的具体要求。而在另一个重要的综合布线国际标准 TIA/EIA568B.2-1 中,对 Cat6 的定义为“Category 6:This designation applies to 100 ??cables whos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pecified up to 250 MHz”,并且也定义了一系列电气参数,与ISO/IEC 11801 中规定的参数基本相同。因此,任何满足上述标准中规定的各项电气参数的 4 对 8 芯双绞线铜缆系统,都将是合格的 Cat6/Class E 级系统。 那么,所谓十字隔离和一字隔离的线缆又是如何诞生?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大家都知道,在六类系统出现之前,传统的四对八芯结构的铜缆系统的传输性能只能达到五类或超五类标准,其系统传输带宽只能达到 100MHz,因此新出现的六类系统对铜缆系统的带宽要求将超过传统五类/超五类系统 150%。为了达到这种新的要求,在铜缆系统的设计中,增加了大量以前在五类系统时代所没有规定的电气参数。假如我们把这些参数根据其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分类,我们就会发现对数字传输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各种串扰类参数,包括近端串扰、功率累加近端串绕、远端串扰等。这种串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个外皮内各个不同线对上传输的电讯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串扰的集中发生点,是在线缆与模块、配线架的连接部分。这种串扰随线对空间相互位置和传输频率不同而改变。为了使设计的新系统能够达到六类标准的严格要求,通过增加线对之间空间距离的方法来降低串扰的影响的确是一种最常见和最容易的解决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议六类线缆的结构与六类系统传输性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