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工作全面走向市场,形成了“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接受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指导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各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25 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59 万人,6 月的初次就业率为 66%。2025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 万人,初次就业率为 74%,2025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631 万人,2025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660 万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 1、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是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中介组织还未形成相互协作的新机制,人力资源市场尚不完善,信息渠道不通畅,高校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有限,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因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由于户籍等方面的政策壁垒,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部分毕业生难以就业。 2、学校原因 在我国,由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工作尚处于浅层次的摸索阶段,加上对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就业机制不健全、专业人员缺失、教育质量不高的现象。 3、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保守。部分毕业生在谋求职业时,受名利的驱动,更多看重的是所从事职业的所有制形式、福利待遇等,目光盯住的是公检法、财政金融等政府部门或出国机会多、能赚大钱的单位,而对一般的事业、企业单位不感兴趣。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大量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的就业后,总认为自己价值高、贡献大、待遇低,接二连三地调换单位和工作,有的甚至长期闲在家中。同时靠家庭找工作的保守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于毕业生当中,就业主动性不强。 (2)创业意识欠佳。国家相继出台大学生在创业时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鼓舞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毕业生中也不乏有创业的热情和冲动,但真正具有创业意识,并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是少之又少。 二、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