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可靠性的由来及内容可靠性的由来长期以来,人们广泛采纳“可靠性”这一概念来定性评价产品的质量。这种方法靠人们经验评定其产品可靠、比较可靠、不可靠,没有一个量的标准来衡量。1939 年,英国航空委员会《适航性统计学注释》,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小于或等于 0.00001 次/小时,相当于 1 小时内飞机的可靠度 Rs=0.99999,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二战后期,德国的火箭专家 R.Lusser 首次对产品的可靠性做出了定量表达。他提出用概率乘积法则,将系统的可靠度看成是各个子系统可靠度的乘积,从而算得 V-Ⅱ 型火箭诱导装置的可靠度为 75%;1942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讨论室开始对真空管的可靠性进行深化的调查讨论工作。二战期间,军用电子设备的大量失效使美国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于是引起了美国军方对可靠性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率先对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并于 1952 年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简称AGREE(Advisory Groupon Reliabilityof Electronic Equipment)。该组织于 1957 年发表了著名的《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产品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该报告被公认为是可靠性讨论的奠基性文献。1965 年,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设立了可靠性技术委员会(TC56),协调了各国间可靠性术语和定义、可靠性的数据测定方法、数据表示方法等。20世纪 60 年代以来,可靠性的讨论已经从电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机械设备、动力、土木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可靠性指标有哪些可靠性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涉及产品、规定条件、规定时间、规定功能和能力 5 个因素。其中,规定时间是可靠性定义的核心,规定时间的长短随着产品对象不同和使用目的不同而异。对一个产品来说,假如规定的任务时间很短,它可能是可靠的;若规定的任务时间很长,它就可能不可靠了。因此,讨论可靠性时必须事先规定任务时间。规定条件是指使用产品的环境条件、使用和保障条件(如负荷条件和工作方式等)。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条件;负荷条件包括工作电压、电流和机械应力等;工作方式包括连续工作方式和间断工作方式。规定条件对产品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可靠性也可能会不一样。因此,讨论可靠性时一定要明确规定工作条件。规定功能是对产品故障规定推断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