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数学备课组参加人员数学组教师科目数学年级二年级备课方式同课同构主持人主讲人记录人活动目的1、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集思广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2、算理算法并重,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索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备课内容(课题)《乘加乘减》活动纪主持人讲话各位老师,本次我们备课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优化计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承担主备任务的老师,将以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加、乘减”一课为例,和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汪老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之前她已经把教案发到了群里,相信资深的各位都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希望今实天大家能不吝赐教,助力于老师快速成长。主讲人发言教材分析:“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本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学习1-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例5通过旋转木马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此外,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教材在此安排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还在于要引导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6~9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备课过程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2、进一步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掌握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出示主题图)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应该怎样列式解决呢?(指名回答)预设: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2)引导观察算式。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板书课题)这两个算式你们是怎么算出等于11的呢?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3)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看动画片吗?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2、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1)计算:5×3-5=5×3+5=5×2=5×4=(2)对比上下两题,它们的得数为什么相等呢?你能说说理由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