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5页「魚魚ˇˇㄧㄚㄧㄚ--鱻鱻鱻」之教育多媒體企劃書ㄧ、開發主旨(1)教學目標:運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資源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資源,結合國小低年級生活領域課程的內容,將學生日常生活所接觸到之魚類生態做一個簡單但富饒深度的巡禮。(2)創意發想:為因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環境的需要,並配合社區文化、學校周邊之生活特色,發想出以「魚」為主題的課程設計,期望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的協助,讓學生對魚的認識,能從日常生活中「食」的角色,進化到欣賞她的「美」。於是,我們從生活出發,設計一連串的教學設計,帶領學生除了觀察魚的外觀以外,並親身體驗如何把魚的美麗外觀保存下來,讓生活與藝術人文在不自覺中融合為一體。過程中,我們利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裡「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的資料,找尋到學生生活周邊第2页共15页第1页共1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5页的魚類名稱,也進而讓學生了解到,原來世界上魚種如此豐富;我們也利用「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網站裡對拓碑的介紹,來作為學生魚拓的切入點。對於低年級的兒童,探索不同的動物與環境互動是他們的最愛,課程設計將透過各種不同的學習領域,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也讓學生可以在互動式的過程中,得到最深刻的學習經驗。(3)預期成果從台灣魚類資料庫中,整理出不同種類的魚類外觀,供低年級學生辨認,期望學生藉此培養認真觀察的能力。從故宮博物院網站中,整理古代保留書法字跡及碑文的拓碑作品,讓學生了解到保存事物的方法,除了繪畫及拍照留念外,「拓」這個方式,不只保留了生物外觀,也保留了她的真髓。二、需求評估(1)現況分析:1.實施對象:國小低年級學生。2.—學習者所需學習的知識技巧在九年一貫生活領域課程能力指標裡指出「國民小學低年級課程乃屬國民教育之開端,特別應以生活為中心,統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生活中的各種互動與反省能力,奠定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在九年一貫生活領域課程能力指標裡提到之課程目標:Ⅰ.人與自己:a.從藝術的探索、欣賞與表現活動當中,覺知各人與環第3页共15页第2页共1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5页境的關係,感受創作的喜悅與樂趣,並豐富個人的心靈生活。Ⅱ.人與社會:a.認識自身周圍環境的特性與變化,覺察到社會中的各種網絡關係,進而關懷自己的週遭環境。b.樂於參與各種藝術活動,擴展文化與藝術視野。3.—與教學任務相關的特定知識與技巧教師在教授相關課程時,必須事先了解下列知識:Ⅰ.南寮地區自然環境及居民生活的社會型態。Ⅱ.南寮地區漁獲的種類及交易方式。Ⅲ.基礎ict技能,如基本文書處理能力、簡易軟體的應用、網際網路概念、單槍的使用。Ⅳ.魚拓之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4.—檢視成果並列出需求為解決環境因素的困擾,採用資訊融入課程設計的方式成為最好的選擇,如此不僅可以解決無法親歷其境的困擾,更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及引起其興趣,因此,在課程設計上,將需要有下述功能:Ⅰ.尋求網站上關於魚類及南寮地區魚種的圖片及其生活型態,以供學生學習。Ⅱ.拍攝相關的影帶,並製成多媒體檔案,置放在專業社群網站中,供教師討論教學方式及交換教學心得。Ⅲ.製作線上學習檔案,供學生自行學習及在家複習時使用。Ⅳ.尋求校際合作或與全世界研究海邊漁業生態的學術機構合作,就如同魚群一樣,不分國界,只要是適合居住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並試圖了解他國對漁業生態的保護第4页共15页第3页共1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15页及課程活動。(2)定義教學工作1.多媒體學習模式--Ⅰ.—模式一:尋找鰺魚認識鰺魚的特徵—利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裡的鰺魚科的影片,製作成引起動機的多媒體檔案,在利用魚科的外型圖片,製作成電腦配對遊戲,讓學生從遊戲中習得魚種的外型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