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后期的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教育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每时每刻的变化都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内 心。疫情的来临,不仅威胁着公众身体健康,也影响着公众心理健康, 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疫情时期,学生的心理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在疫情防控这一特别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旅行没有 了,聚会取消了,不能玩乐,并且还要常常被逼着洗手、戴罩,学 校推迟了开学….这种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 外人隔绝的居家生活,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而中小 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进展过程中,对社会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绪有较 多体验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阶段,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 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 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在认知上,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 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推断,甚至会出现灾难化 的想法;在情绪上,会出现无聊、烦躁、憋屈、消沉、抑郁、易怒、 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困扰;在行为上,会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 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极 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等问题; 在身体反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痛苦问题、消化系统问题、 饮食问题和睡眠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怀自己的 身体症状或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行为。二、面对疫情,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心、理防护?(一)留心观察,及时掌握情况新闻、网络、视频关于病毒、疫情、死亡的消息铺天盖地的袭来, 一下子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小朋友们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焦虑、恐惧就有可能通过反常的行为表现出来。 他们对事物小心翼翼,饭量减少。或者,突然变得很胆小,平常很喜 欢玩的玩具或游戏都不同意参加了;还有可能出现尿床、反复吸允手 指、咬指甲这样的行为。(二)自我调节,控制自己情绪家长不能将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只有家长表现得 从容淡定,孩子才能从你的身上获得更多放松的信息。同时,也要允 许孩子表达恐惧,当他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耐心的倾听,陪伴。对孩 子要包容、有耐心。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难免会产生更多摩擦, 要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耐心教育。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对 孩子发火,也不宜立即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玩手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