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第二章物流理论与观念本章主要介绍物流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重要影响的若干理论以及目前关于物流的新观念,以便学生能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物流,并以此为指导分析某些物流的具体问题。第一节物流科学的若干理论一、商物分离(商物分流)社会分工、生产专业化、交易费用理论、商品流通中的“四流”、商物分离。商物分离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社会进步使流通从生产中分化出来之后,并没有结束分化及分工的深入和继续。现代大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是向一切经济领域中延伸的。列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出“分工”“不仅把每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的每一部分的生产都变成专门的工业部门——不仅把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制成消费品的各个工序都变成专门的工业部门。”(《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61页)这种分化、分工的深入也表现在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比专业化流通这种分工形式更重要的分工是流通职能的细分。流通统一体中实际上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这一点,马克思早已有所论述,并将之区分为“实际流通”和“所有权转让”,他说:“要使商品实际进行流通,就要有运动工具,而这是货币无能为力的。”“商品的实际流通,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是由货币来实现的。货币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从而把商品所有权转让给买主,转让给提供交换手段的人。货币使之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权证书。”(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42~143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通过程中上述两种不同形式出现了更明显的分离,从不同形式逐渐变成了两个有一定独立运动能力的不同运动过程,这就是所称的“商物分离”。“商”,指“商流”即商业性交易,实际是商品价值运动,是商品所有权的转让,流动的是“商品所有权证书”,是通过货币实现的;“物”即“物流”,即马克思讲的“实际流通”,是商品实体的流通。本来,商流、物流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进行一次交易,商品便易手一次,商品实体便发生一次运动,物流和商流是相伴而生并形影相随的,两者共同运动,取同样过程,只是运动形式不同而已。在现代社会诞生之前,流通大多采取这种形式,甚至今日,这种情况仍不少见。商物分离形式如(图)所示,如果物流以本身的特殊性与商流过程分离,与和商流过程完全一致比较,显然要合理得多。商流和物流也有其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在流通这一统一体中,商流明显偏重于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权力关系,因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物流明显偏重于工具、装备、设施及技术,因而属于生产力范畴。所以,商物分离实际是流通总体中的专业分工,职能分工,是通过这种分工实现大生产式的社会再生产的产物。这是物流科学中重要的新观念。物流科学正是在商物分离基础上才得以对物流进行独立的考察,进而形成的科学。但是,商物分离也并非绝对的,在现代科学技术有了飞跃发展的今天,优势可以通过分工获得,优势也可以通过趋同获得,“一体化”的动向在原来许多分工领域中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流通领域中,发展也是多形式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的,绝对不是单一的“分离”。事实上,有一些国家的学者和一些领域中的操作都提出了商流和物流在新基础上的一体化的问题,欧洲一些国家对物流的理解本来就包含企业的营销活动,即在物流研究中包含着商流。在物流的一个重要领域——配送领域中,配送已成了许多人公认的既是商流又是物流的概念,企业中,最初是把独立设置物流部门看成一种进步,而现在,则更多地进行综合的战略管理,而不单独分离其功能,这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二、第三个利润源说降低物质材料消耗的第一利润源,节约活劳动消耗的第二利润源,降低物流成本的第三利润源,实例说明。“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第三个利润源泉”,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