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教育思想与政治实践研究一、校长是校园政治的领导者蒋梦麟还设立了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事务会议等完善北大的行政管理秩序。蒋梦麟将教务处改为课业处,将总务处改为秘书处,课业处与秘书处各设分组,设主任一人、事务员若干人,均有校长聘任。蒋梦麟将学系制改为学院制,由校长直接领导,强化了校长管辖权,并且在蒋梦麟指导下北大率先设立文、理、法学院,每院设一名院长,由校长直接聘任,负责学院事务的管理。此外,学院设院务会议按照计划审议本院一切教务事宜。院长在校长处备案后,有权自行从本系教授中聘任各学系主任,教授、副教授以及助教等职务。二、教授是校园政治的参与者蒋梦麟为营造北大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教授治学”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环环相扣的制度改革,为北大学术积累提供了扎实的基础。1.推行研究教授制度。蒋梦麟身兼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副董事长,能与该会进行密切合作,并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在该会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蒋梦麟在北大推行研究教授制度,被聘教授必须在每年年终的时候提出研究工作报告。蒋梦麟与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且在协议中明确了教授聘任的原则和程序。教授应该在其所治学术领域中有突出贡献,并且有专著问世,教授的聘任应该由顾问委员会审定,最后由校长聘任。由于蒋梦麟的不懈努力,北大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每年聘任一次研究教授,北大给予研究教授每月高达400—600元薪水,因而吸引了当时国内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在蒋梦麟治校期间,平均每年聘请15位教授担任研究教授一职,这些人都是国内外各学科的一流专家,激发北大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有效地营造北大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学术水平。2.实施教授专任制度。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内部争权夺利,斗争非常激烈,政府对教育的拨款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迫于生计,很多大学教授不得不在外校兼课,耗费了教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北大教授也无心向学,严第1页共4页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程序,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北大学术质量连年恶化。1931年,蒋梦麟在北大开始实施教授专任制度,一方面要求教授只能够在北大任教,另一方面给予教授更高的薪酬待遇。蒋梦麟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有效解决了北大教授校外兼课问题,专任教授制度成为提高学术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有效举措。3.改善学术研究条件。1934年7月,蒋梦麟率先制订并实施了《资助助教留学规则》。根据规定凡事在北大服务满5年或是5年以上的勤干职务者,并且能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确有相当成绩的人员,学校可以资助其留学,学校不仅提供其薪水,而且保留其工作岗位。该制度对于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底,蒋梦麟又制订了《北大教授休假研究规程》。根据该规定凡是在北大任教满5年的教授,均可以向学校申请休假一年。休假期间,学校支付其赴国内或是国外从事研究活动中的旅行费,并且支付全额薪水。对于已经申请过休假的教授,再连续服务6年后,可再申请休假。蒋梦麟所实施的这些福利制度,对于保障教授权益,改善学术研究环境,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学生是校园政治的局外人1.学生应该专心求学。蒋梦麟倡导读书救国,认为学生应该以求学为职志。1919年7月,蒋梦麟初到北大的欢迎会上发表校长就职演讲,就苦心劝导学生研究学术救国,要求学生当以学问为莫大的任务。蒋梦麟在演讲中指出,救国之道在于从事能够推进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学生应该将学术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立足点,光是呐喊是没有用的。蒋梦麟一再强调学生应该专心学业,从自身出发,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学生的职责,如果自己都没有尽到职责,就不要去责备人家。因此,蒋梦麟对于学生的学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蒋梦麟在继承和发展蔡元培“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并且与胡适一同在校内进行了考试制度的改革,率先采用学分制作为学生考核的依据。1932年12月,蒋梦麟为了确保学生专心求学,主持制定颁布了《国立北大学则》,力主推行严格管理学生的措施。通过开设基础课程和必修科目并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第2页共4页础理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