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5页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宁委发〔2009〕37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和创新型经济建设,特制订本行动计划。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要素资源,聚焦关键重点,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增强企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重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确立高端产业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科技型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突破力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新格局,使南京产业结构转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领军型高端人才引进及成果孵化成效明显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以创新型体系建设为总体目标,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赶超、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态势。1、创新型体系建设目标——知识创新体系。依托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及我市大企业,着力建设、引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2页共25页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5页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建设的新突破,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科学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内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国内外一流人才培养高地。——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导向,大力引进和建设科技与产业创新对接的平台,重点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跨国机构区域性研发中心,打造更加便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优化提升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八个新兴产业和八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载体建设体系。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建设南京科技创新园区和模范马路创新街区,构建全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内核;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江宁开发区,着力培育高端产业;整合院企校创新资源,建设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园”,实现现有产业载体的转型升级,形成科技创新“双核多点”的新布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园区建设,设立全市科技创新管理高位协调机构,建立专业性综合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协调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化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按照“以园区承接平台,以平台招揽人才,以人才集聚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的思路,构建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政产学研金政策保障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全面实施紫金人才计划,着力构建政策优势突出、服务环境一流、创业氛围浓厚、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人才集聚高地,为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提第3页共25页第2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5页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主要指标(1)科技进步贡献率2012年达到55%,2015年达到60%;(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12年达3%,2015年达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12年达到45%,2015年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2012年达到26%,2015年达到30%;(4)专利申请量2012年达到20000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