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与财政的关系研究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变迁、主要问题及与开发性金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渐推进,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也趋于多样化,分散的、多层次的投资决策机制以及间接调控机制,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运行的基础条件。但我国现行投融资体制仍然带有传统体制的烙印,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对于资源配置的要求,其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体系建设。1.市场体系的发育过程。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同样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从对生产资料商品属性的确认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只把个人消费品视为商品,交换关系只在这些商品中发生作用的局限。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强化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并把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首次明确提了出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改革目标,强调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市场体系也逐步得到培育和发展。总之,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1)1979年至1984年10月。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首先推进,逐步放开和发展集市贸易,放开个体经营,消费品市场最先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等的萌芽与产生。(2)1984年10月至1987年9月。1984年10月公布《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生产资料开始进入市场。1984年、1985年,国家调整了生产资料购销政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实行双轨制,即一部分(计划调拨部分)实行政府定价,一部分(上市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生产资料市场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1986年,国家批准在上海、沈阳、天津、武汉、重庆、西安六城市建立钢材市场,带动了整个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3)1987年9月到1991年底。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概念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后,各类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进入“快车道”,金融、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迅速起步和发展,生产要素价格开始显露并开始市场化进程。(4)1992年1月至1997年9月。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的发育。在这期间,市场体系迅速建立和价格改革迈出重大一步,使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的进展,国内外市场的对接也成为现实的过程。(5)1997年底至今。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任务。此后,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改组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经济市场化、自由化程度加深。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促进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目前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已初具框架,对资源配置已开始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2.主要市场的发展状况。(1)商品市场。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我国的商品市场迅速发展,一是市场基础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2003年国内城乡消费品市场达81017个,成交额26498亿元,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点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络。2004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万亿元,增长13.2%,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9.8%。生产资料销售额10.3万亿元,增长19.8%。二是相继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商业形态。近几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