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十二五"期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提纲)2010-10-19作者:佚名来源:中国肉类协会浏览次数:299肉类工业包括畜禽屠宰和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两个子行业。肉类工业的产成品包括肉品、副产品及肉制品。按照行业传统,还包括禽蛋及其制品加工业。按照“十一五”发展纲要的规划目标,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肉类加工体系,肉类总产量达到8400万吨,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60%、20%和20%左右;肉类制品产量超过1100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克服畜禽原料价格剧烈波动、严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结构调整不力,预测“十一五”制定的部分发展目标难以实现,人均肉类占有量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为了实现“十二五”期间肉类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认真作好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解决当前制约肉类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肉类工业发展的现状与成就(一)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和2005年相比,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27.9%,年均增长31.9%:销售收入增长129.1%,年均增长32.3%;资产总额增长97.2%,年均增长24.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62.7%,年均增长40.7%,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达3696家,比2005年的2466家增加了1230家。其中畜禽屠宰加工为2076家、肉制品加工为1620家,两种企业结构比例为56:44。随着规模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一些无竞争优势的企业被兼并或转产,规模以上企业占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总数的17.8%,比2005年的8.2%增加了9.6个百分点。(二)肉制品加工比重上升我国肉制品总产量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890万吨、948万吨、1000万吨、1070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为6.8公斤、7.2公斤、7.6公斤、8.0公斤。2008年肉类制品产量比2005年增加180万吨,增长20.2%。2009年肉类制品产量测算约为112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4.7%,已经提前达到并超过“十一五”的规划目标。全国年人均肉制品占有量为8.3公斤,比上年提升O.3公斤。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中西式肉制品结构已由过去的40:60调整到现在的45:55,中式肉制品比重有所提升。在西式肉制品中,高温制品约占40%,低温制品约占60%。肉类产品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三)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随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修订和《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肉类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肉类行业现有的基础、生产、产品、检测等各类国家标准达174项,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呈上升趋势。肉类行业90个强势企业及部分大中型肉类企业都已通过了IS09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四)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工业资产投资布局大体上分为三大梯度:以鲁、豫、川、辽、吉、苏、皖、蒙、黑、冀等1O个主要畜禽产区为第一梯度,形成资产量为174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77%;以闽、京、鄂、湘、粤、浙、沪、晋、渝、津为第二梯度,资产量为412.3亿元,占资产总量的18%,;以赣、陕、桂、云、新、甘、贵、青、宁、藏、琼为第三梯度,资产量为102.7亿元,占资产总量的5%。肉类工业的投资区域分布态势趋向于主要畜禽产区。(五)企业技术进步加快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十一五”以来,肉类工业科技创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支撑项目及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肉类工业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一大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