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7页共6页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時間特徵特徵說明1950-1960年農產品加工業到勞力密集製造業初期的發展策略:進口替代1959年起民營企業超過公營事業發展出口導向的產業:a.創造有利外資設廠的生產環境b.條件廉價且素質高的勞動力c.結果加入以美國為主之生產鏈工業類型:勞力密集製造業快速發展,諸如成衣、紡織、電子代工等1970年代能源危機衝擊下發展重化工業擴大加工出口區設立→因技術累積而成為國際廠商的外包代工→國際分工的一環工業種類的轉變:a.以鋼鐵或石化為主的重化工業(a)原因: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因為能源危機,將重化工業外移,臺灣開始發展(b)目的:以減輕工業原料進口成本高漲的壓力b.電子業:朝消費性電子的下游裝配業發展1980年代前期個人電腦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主要產業:電腦監視器、終端機等發展背景:日本的資本與技術奧援產業轉型原因:a.臺幣升值;b.勞工短缺;c.工資高漲;d.工業用地價格高漲且取得不易;e.環保標準趨嚴;f.消費性電子裝配業喪失比較第章臺灣的工業發展第48页共6页第47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8页共6页利益政策發展:透過公立研究機構,衍生高科技產業公司及科學園區1980年代後期勞力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化勞力密集型產業隨臺商擴張到中國與東南亞背景:a.中國、東南亞工資較低廉→產業外移b.臺灣解嚴與開放赴中國國內產業轉型過程中的困境:a.本地所需的科技與專業人才不足b.無法適應產業結構變遷的勞動力成為失業人口1990年代資本密集的代工產業資訊產業為最大的出口產業,為全球第三大生產國(次於美、日)資訊產業的產量集中於前四大或更少的廠商中二十一世紀產業的規模化與集中化因應規模經濟之需,大公司躍居電子業的首要地位,資本相對更密集隨著產業的成熟及新興產業的加入→產業類別也有不同的內涵,如晚近高科技產業範疇擴大到生物科技臺灣工業的區位移轉尺度規模概況國內尺度的工業區位移轉工業區成立的特性:早期未經整體開發且基礎設施良莠不齊,逐漸改為由政府主導開發年代代表的工業區早期a.都市較外圍設置工業區b.都巿外零星的建築用地1960年六堵工業區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1980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1996年智慧型工業園區第49页共6页第48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9页共6页各時期工業區位特徵:a.1960年代(a)分布區位:集中在臺北、高雄兩都會區的影響範圍內,近六成集中在高雄市及桃園縣(b)影響:促成臺北、桃園、高雄地區工業迅速發展→區域不均衡(續)國內尺度的工業區位移轉b.1990年代之前:(a)分布:工業區主要集中在臺灣的北部與南部小型工廠分布在都市內或都市外緣的非工業用地上(b)原因:受初期工業區設置影響+工業連鎖效應+聚集經濟效應c.1990年代之後:(a)特徵:大面積工業用地(b)分布區位:西部濱海地區,如雲林縣麥寮鄉、臺南縣七股鄉目前:a.全臺灣工業用地分布概況(a)北:臺北縣、桃園縣(b)中:雲林縣、彰化縣因雲林離島基礎式工業區與彰濱工業區的開發,使雲、彰工業用地整體面積供給排名分別居前兩名(c)南:臺南縣、高雄縣b.都市內土地利用變化(a)1980、1990年代勞力密集產業外移,都市內的工業用地→住宅或商業使用的工商綜合區,為購物中心興建主要區位所在(b)工業區未出現老化的現象,原因:工業用地轉型快速全球尺度的工業區位移轉區位移轉的特徵:a.近十年高科技的資訊產品以產業群聚模式移出臺灣b.生產據點向全球各地擴張外移動力:因生存競爭而快速外移,非擴增市場版圖第50页共6页第49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0页共6页影響:a.臺灣在全球製造業產值所占的比重並未因生產據點向海外擴張而減少b.臺商成為各國大廠與中國生產者之關鍵連結者→全球布局集中在對中國的投資(請參考課本圖7-5、7-6)c.臺灣企業海外募資的金額已領先其他亞洲國家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工業造成的環境汙染:(1)1970年代發展重化工業高汙染、高耗能。(2)鄉村工業化工業區分散設置,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