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0页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吴敬琏感谢本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邀请我参加这次盛会,与学友们共同探讨我们这门学科面对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感谢年会邀请我在我的母校——复旦大学的这个讲台上做主题发言,回顾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走过的历程,意义更非同一般。我浏览了大家提交给大会的论文题目,它们涉及面如此广泛,可喜可贺。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25年前的1977年,为了拨乱反正,我的两位老师于光远教授和苏绍智教授发起的四次“按劳分配讨论会”。那时,经济学家虽然还没有摆脱“左”的思想禁锢,但是所表现出来的真诚热情和勇气令人难忘。中国经济学家的思考和起步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如今,时过境迁,我深深地为中国这二十几年来所取得的进步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我也想与到会的经济学界朋友们共同回顾改革的历程,经济学家在其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作用,从而明确我们作为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1.中国经济学家在改革中成长中国改革理论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是顾准(1915-1974)。他在50年代中期“左”风肆虐、万马齐喑的日子里力排众议,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是废除了市场制度。因此,为了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可以选择的经济体制,是由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来作出决策1。在那样的年代有这样的独立而深刻的思想,是非常了不起的。可惜的是,他旋即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他的学术观点更被断定为异端邪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湮没无闻。在1956年以后的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的“放权让利”,特别是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指导的,在这种“体制下放”的改革思路对往后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体制下放”的思路首先提出批评的是经济学家孙冶方。他在1961年后多次指出,经济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作为独立核算单位的企业的权力、责任和它们同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问题。”孙冶方主张在计划经济的大框架下扩大企业自主权,或者说向企业放权让利。然而即使这样的主张也不能见容于当局。所以他在提出上述观点后不久,就被说成是“比利别尔曼还利别尔曼2”的“修正主义者”而受到批评和迫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政策的“拨乱反正”中,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领导人认同孙冶方的经济思想,认为应当把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提高企业活力放在改革的中心地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斯拉夫“企业自治”理论的影响。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微观改革的最著名的倡导者还有马洪(1920—)、蒋一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顾准(1956):《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页。2利别尔曼是苏联经济学家,他在1961年提出的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建议,被认为是1965年柯西金改革的理论基础。为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而作初稿,请勿引用第2页共10页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0页(19201993)。例如,马洪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要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扩大企业在人、财、物和计划等方面的决策权力3的主张,就得到了一些政府领导人的采纳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热烈支持。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讨论经济改革问题时对放权让利作了较之行政性分权更宽泛的解释。全会《公报》指出,旧经济体制的“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当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以便“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4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思考的范围比企业改革更宽。80年代初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我国改革理论已经逐渐超越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实际措施的水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