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3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当今,多极化、全球化外部环境和科学发展的内部要求都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创新关乎民族的崛起与振兴,关乎国家的兴旺与发达。而要实现自主创新,真正构建起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摆在首位的就是要有第一流的创新型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使命,但高校如何才能担此重任,不辱使命呢?在反思、总结国内外长期延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研究型教学法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方法将教师和学生均做为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关爱、宽容、尊重和激励学生,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学生能够打破陈规,自由思维,敢于怀疑,敢于否定,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形成一个个创新观点。目前,研究型教学法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成为世界许多大学的时髦词汇,我国一些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也开始积极关注究型教学的研究,甚至国家05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研究型教学概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研究型教学。一、困境与反思:大学生创新能力状况调查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主导方面是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传递或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此模式起源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成熟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后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重新加以改造传人我国。该模式是我国采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许多弊端: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直观演示等手段传递知识信息的基本程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的预定性(预先设定好的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忽视学生对探求和获取知识能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第2页共93页第1页共9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3页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21世纪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纪,21世纪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靠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来发展生产力。谁拥有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1、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人才培养模式常常与国家发展模式相适应。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需求决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国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中东产油国家为标志的资源依赖型,该模式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开采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腾飞;第二种是以拉美国家为标志的引进依赖型,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第三种是以欧美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型,其特点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人类自从经历了从古代敬畏自然、近代“征服”自然和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曲折过程之后,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仅靠开发自然资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转变资源开发观念,由注重自然资源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资源依赖型发展道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同时也决定了以其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行不通。许多人钟情于依靠外来资金和技术促使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