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时2氯及其化合物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是因为漂白粉中的CaCl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CaCO3(×)(2014·全国新课标Ⅰ,8B)(2)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橙红色,说明Br-还原性强于Cl-(√)(2015·山东理综,11C)(3)HClO见光不会分解(×)(2015·上海化学,2A)(4)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2015·浙江理综,8A)(5)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2015·江苏化学,9A)(6)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2015·四川理综,3B)(7)制氯气时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2014·天津理综,2B)(8)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2014·四川理综,2C)(9)Cl2通入NaOH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Cl2+OH-===Cl-+ClO-+H2O(×)(2014·四川理综,3A)(10)因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2014·江苏化学,4C)2.(2015·江苏化学,2)下列有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A.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ClB.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C.氯分子的电子式:D.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H3C—CH2Cl解析A项,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37,可表示为Cl,错误B项,Cl-核外有18个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错误;C项,氯分子中两个氯原子间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从而达到8e-稳定结构,正确;D项,氯乙烯分子中含有的碳碳双键不能省略,其结构简式为CH2===CHCl,错误。答案C3.(2015·重庆理综,9)ClO2与Cl2的氧化性相近,在自来水消毒和果蔬保鲜等方面应用广泛。某兴趣小组通过如图1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制备、吸收、释放和应用进行了研究。(1)仪器D的名称是。安装F中导管时,应选用图2中的。(2)打开B的活塞,A中发生反应: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为使ClO2在D中被稳定剂充分吸收,滴加稀盐酸的速度宜(填“快”或“慢”)。(3)关闭B的活塞,ClO2在D中被稳定剂完全吸收生成NaClO2,此时F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则装置C的作用是。(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NaClO2可发生反应生成NaCl并释放出ClO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在ClO2释放实验中,打开E的活塞,D中发生反应,则装置F的作用是。(5)已吸收ClO2气体的稳定剂Ⅰ和稳定剂Ⅱ,加酸后释放Cl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若将其用于水果保鲜,你认为效果较好的稳定剂是,原因是。图3解析(1)仪器D为锥形瓶。根据实验分析,F装置中发生气体与KI反应,所以应“长进短出”,选择装置b。(2)若盐酸滴加速度过快,则生成ClO2的速度快,稳定剂无法充分吸收,所以滴加盐酸速度要慢。(3)F中的颜色不变,说明没有氯气进入F中与KI反应,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氯气。(4)酸性条件下ClO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l-和ClO2,歧化反应逆向配平。“ClO2释放实验”说明D中发生反应生成ClO2,因此F中淀粉和KI溶液是验证是否有ClO2生成,若有ClO2生成,ClO2会氧化I-生成I2,使F中的淀粉溶液变蓝色。(5)水果保鲜希望保鲜时间越长越好,所以选用稳定剂Ⅱ,因为其缓慢释放ClO2,能较长时间维持保鲜所需的浓度。答案(1)锥形瓶b(2)慢(3)吸收Cl2(4)4H++5ClO===Cl-+4ClO2↑+2H2O验证是否有ClO2生成(5)稳定剂Ⅱ稳定剂Ⅱ可以缓慢释放ClO2,能较长时间维持保鲜所需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