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0页附錄11.2:顏璫頒布「中國禮儀」禁令的時代背景巴黎外方傳教會士顏璫在亞洲的教史上舉足輕重,他於1683年隨同該會的創始人之一方濟各(有近人譯作陸方濟)主教入華,1684年,獲擢升為主管福建、湖廣和浙江地區的代理代牧。是年10月,方濟各在臨終前指定他總管中國教區的事務,1687年,教宗正式任命其為福建宗座代牧。1693年,他在長樂發布與「中國禮儀」有關的七項指令,次年,更派人至羅馬上呈該禁令。1696年,顏璫被晉陞為主教,但直到1700年始獲正式祝聖1。顏璫的七項指令包括:1.禁用「天」和「上帝」以替代「天主」;2.禁懸刻有「敬天」字樣的牌匾(此為康熙皇帝御賜牌匾上所題之字);3.不得以1656年教宗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VII,r.1655-1667)的敕諭為藉口祭祖祀孔,因當時所依據的材料有問題;4.不得從事或參與祭祖祀孔之行為;5.禁止在祖先牌位上書寫「神主」、「神位」和「靈位」字樣;6.嚴禁傳播那些能誤導眾人、促進迷信的言論,如稱中國哲學原與天主教不相違背、「太極」即萬物之原的真神、孔子敬鬼神之說的世俗性高於宗教性、《易經》乃集自然與道德教誨之大成的作品;7.不受古書中無神論和迷信內容的影響2。顏璫此舉除了宗教本身的理由之外,或亦與巴黎外方傳教會亟欲擴展其在東方的勢力範圍攸關,法國所支持的該會與教廷傳信部之間關係密切,兩者都希望能取代或壓制由西、葡兩國保教權所支持的各傳教會(見附錄1.2)。傳信部因此先後派遣三位巴黎外方傳教會士以主教的頭銜來亞洲擔任宗座代牧,其中PierreLambertdeLaMotte(1624-1659)是負責交趾(Cochinchina)以及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和海南等地,他於1662年率領兩名巴黎外方傳教會士入居暹羅的首府大城(Ayutthaya;位於今曼谷市郊);方濟各負責東京(Tonkin)以及中國南部的雲南、貴州、湖廣、廣西和四川五省,他於1664年率領四名該會會士抵達大城;IgnatiusCotolendi(1630-1662)負責中國的南京、陜西、山西、山東、北京、遼東以及朝鮮等地,他於旅途中不幸死亡。為避免遭到葡萄牙的阻撓,傳信部訓令這些代牧盡量經由陸路,並在東來旅途中對其職銜和任務加以保密,甚至要求他們在與羅馬通信時均應使用密碼3。由於當時巴黎外方傳教會在暹羅的發展相當順利,方濟各於是帶領顏璫來華另謀發展,該會欲在亞洲各國建立其勢力範圍的企圖心,或許也是爆發「中國禮儀之爭」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而顏璫之所以將戰場延伸至羅馬,或亦希望透過此舉能以教廷的力量來壓制受葡萄牙保教權支持的耶穌會,並確認他在整個中國教區的領導地位。1Collani,"CharlesMaigrot'sRoleintheChineseRitesControversy."2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頁438-441。3Phan,MissionandCatechesis,p.68;Smithies&Bressan,SiamandtheVaticanintheSeventeenthCentury,pp.26-28.第2页共10页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0页附錄11.3:印度的「馬拉巴(Malabar)禮儀之爭」4「馬拉巴禮儀之爭」其實與印度西南沿海的馬拉巴地區並無地緣關係,而是發生在南印度的Madura、Mysore及Carnatic等小王國,但因這些區域均屬於耶穌會馬拉巴會省的傳教範圍而得名。在利瑪竇於中國採行調適策略並獲致顯著的成效之後,耶穌會士RobertdeNobili(1577-1658)也在印度的Madura地區參照施行,並成功地打入上層的婆羅門階級,Nobili允許其教徒保存一些傳統習俗:如仍可將頭髮紮成結(正統的婆羅門會剪去所有的頭髮,只留下某一特定部位的頭髮不剪,並將那部份的頭髮打結,稱之為kudumi,平常放在帽子內或裹在頭巾裏);可配戴聖絲(Sacredthread;指婆羅門通常戴在身上的一根繩子,或套在臂上,或套在脖子上,以卻邪去病);可在眉宇之間點上由檀香等調配而成的紅點(稱之為tilak,位置在離鼻樑約一寸的部位,據說可以消災避邪);可照常沐浴淨身(婆羅門相信此舉可洗滌罪惡)。Nobili的文化調適策略雖然獲得耶穌會的全力支持,但卻在教會內部引發一些激烈的反彈,此事直到1623年始在教宗格雷高里十五世(GregoryXV,r.162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