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孔子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家——李贽的思想。B、C、D三项均为李贽的主要思想成果,都体现了他对正统思想的批判。但只是其思想的某一方面,只有A项能全面体现其思想的主要特点。答案:A2.下列提到的历史现象或文学故事中,李贽应该持反对意见的是()A.木兰从军B.梁祝化蝶C.“至圣”孔子D.商鞅变法解析:李贽是明朝进步思想家,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因此选C项。答案:C3.某思想家说:“圣人和凡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圣人,都可以做佛祖。”由此言论判断这位思想家应是()A.孔子B.董仲舒C.李贽D.黄宗羲解析:从材料中“圣人和凡人是一样的”,其实就是贬低“圣人”的地位,封建社会一般均指孔子为圣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的是李贽。答案:C4.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D.两者毫无关系解析: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是否定君主专制,而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更好地进行统治人民,所以前者并非对后者的简单肯定,而是批判继承的关系。答案:C5.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儒学在当时的神圣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答案:C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A.反对封建私有制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解析:“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意思是说天下不是一家的天下,而是全体人民的。从这一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把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答案:B7.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最大的进步性是产生批判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也是他们与宋明理学的最大区别。答案:D8.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A.重视商业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工商皆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2: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