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22突破“基本操作或现象”陈述型判断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则这种方法是()A.分液B.升华C.萃取D.蒸馏答案D根据“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混合液体的分离,此方法为蒸馏。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量筒量取25.00mLNa2CO3溶液B.用排水法收集NH4Cl与Ca(OH)2共热制得的氨气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中的CO2D.向溶有NO2的黄色浓硝酸中通入足量O2,使其变为无色答案DA项,量筒只能读到0.1mL,无法用量筒量取25.00mLNa2CO3溶液;B项,氨气极易溶于水,应该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C项,木炭与浓硫酸共热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二者都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该先除去二氧化硫再检验二氧化碳;D项,向溶有NO2的黄色浓硝酸中通入足量O2,NO2与水、O2转化成硝酸,溶液变为无色。3.实验室用溴和苯反应制取溴苯,得到粗溴苯后,要用如下操作精制:①蒸馏;②水洗;③用干燥剂干燥;④10%NaOH溶液洗;⑤水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③①C.④②③①⑤D.②④①⑤③答案B粗溴苯中含有苯、溴苯、溴化铁和溴,提纯时,为减少NaOH的用量,可先用水洗,可除去溴化铁和少量溴,然后加入10%的NaOH溶液洗涤,可除去溴,再用水洗除去碱液,经干燥后进行蒸馏可得溴苯,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④⑤③①。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B.加热蒸干溶液,可以得到CuCl2晶体C.放在流动的蒸馏水中可除去半透膜中蛋白质溶液里混有的(NH4)2SO4D.鉴别NaBr和KI溶液,可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答案BA项,加热时NaHCO3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B项,CuCl2属于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Cu2+发生水解生成Cu(OH)2,盐类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加热,水解平衡右移,由于生成的HCl大量挥发,促进水解平衡进一步向右移动,所以直接蒸干CuCl2溶液得不到CuCl2晶体;C项,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小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性质差异,采用渗析法对胶体进行提纯;D项,氯水与NaBr、NaI分别反应生成溴单质和碘单质,两种卤素单质溶解在CCl4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可以鉴别。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进行分离B.只用Na2CO3溶液来鉴别CaCl2溶液、AlCl3溶液和稀硫酸C.为检验某品牌食盐中是否加碘,将样品溶解后滴加淀粉溶液D.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其中含有SiO32-答案BA项,溴与乙烯反应,与甲烷不反应,但甲烷可溶于四氯化碳,应选溴水洗气分离;B项,碳酸钠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AlCl3溶液反应也生成白色沉淀,同时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与稀硫酸反应只生成无色无味气体,现象不同,可以鉴别;C项,食盐中一般添加碘酸钾,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遇碘的化合物无明显现象;D项,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为氢氧化铝,也可能为硅酸。6.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A.向待测溶液中先滴加几滴氯水,然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待测溶液中含有Fe2+B.向某盐溶液中滴加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该溶液中含有NH4+¿¿C.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得到澄清溶液,Ag+与NH3·H2O能大量共存D.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答案BA项,应先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排除Fe3+的干扰,再滴加氯水检验Fe2+;B项,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该溶液中含有NH4+¿¿;C项,Ag+与NH3·H2O不能大量共存;D项,SO32-在酸性溶液中能够被NO3-氧化成SO42-,从而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或SO32-或二者都存在,若溶液中含有Ag+,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二、不定项选择题7.为研究废旧电池的再利用,实验室利用旧电池的铜帽(主要成分为Zn和Cu)回收Cu并制备ZnO的部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解”操作中溶液温度不宜过高B.铜帽溶解后,将溶液加热至沸腾以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