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点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认识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草原降水量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逐渐减少(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师生共研要点)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32.7%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30.1%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26.9%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9.6%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2016·烟台模拟)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2.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⑥解析:1.C2.B第1题,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2题,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2016·南宁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图1图2图3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这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3.B4.A第3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