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导学案教学设计瓦亭镇庞集小学李红民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抽象、概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摸一摸,动手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使学生亲历整个探寻知识的过程,从而掌握圆周长计算的由来和相关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测量、计算、猜测、验证等过程,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推算。教具准备:各小组直径1厘米、2厘米、5厘米的圆形纸片各一个,直尺、20厘米长的细绳、记录单各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下图中如果你从A点出发,走回出发点,选择哪条路线用时最短?(出示课件)1、沿图中绿色线路走一圈的长度,就是()的周长。2、沿图中蓝色线路走一圈的长度,就是()的周长。3、沿图中红色线路走一圈的长度,就是()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六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的长短取决于它们的边长的长短,通过它们的边长可以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圆的大小取决于它的直径(或者说半径)的长短,那么如何通过它的直径或半径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以旧带新,初步感知圆的周长的意义及其与直径和半径的联系,为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分散难点。)二、互动交流,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它的周长相当于圆的直径的4倍;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它的周长相当于圆的直径的3倍;用目测可知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大于六边形的周长。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圆的周长大于它的直径的...........3.倍,小于它的直径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究竟是它的直径的多少倍呢?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探究这个问题,他们是如何进行探究的呢?下面大家打开书看看62页的内容就会明白的。2、自学教材,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测量方法。⑴摸一摸自己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直径,演示给同桌看。⑵围成圆的()叫圆的周长。⑶由于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无法直接度量。古人有的采用滚动的方法去测量圆的周长,即先在圆周上标明一点A为起点,再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圆沿直尺滚动一周所走的距离就是圆的();古人有的采用线测的方法去测量圆的周长,即先用线在圆周上绕一圈,再将这段线伸直量出长度,这段线的长度就A600是圆的()。他们这种“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善于动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⑷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填表)。量一量、算一算。(四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一人拿住圆,另一人固定直尺(或拿线),进行实验,一人记录、一人汇报)3、结合实践、质疑创新⑴直径相等的圆,理论上他们的周长应该是相等的,可我们实际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学生展说、展评。师:滚动时的错位、线测时线的松紧及圆周边的光滑程度都会影响圆的周长的准确性,所以只能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3倍多一些)。为了克服直接测量时造成的误差,古人采用了割圆术来计算圆的周长,其中成就突出的是刘徽(课本68页)和祖冲之(课本63页)。⑵我们算出的圆周率是一个有限小数....,书本63页中说“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书中这样说正确吗?(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以后重新研究的问题。大家都很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我也觉得书中的这一说法不正确。很显然当圆的直径是1、2、5等数时,周长除以直径都能除尽。目前我们得不到圆周率的准确值,是因为不能准确的得.........到圆的周长。......也许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