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诉求与突破*——基于设计型研究视角的思考吴琼(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广东广州,510080)【摘要】随着信息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坚持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应重点关注教师的主体价值和实践性知识。而设计型研究为突破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为开拓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主体意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生关系、发展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等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诉求;设计型研究【中国图书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一引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已被广为关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面临重大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教学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化,信息化的步伐也催生了新的课堂文化,教师积累的传统教学经验以及传统培训式的专业发展模式已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各种挑战。这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技术的应用还不能得心应手,信息化教学能力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二是传统培训式的专业发展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向作用已进入“高原期”,对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显得力不从心,同时,这些专业发展模式和策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即研究者”的趋势逐渐得到各界的认同,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处于研究的最佳位置,拥有研究的最佳机会和资源。学者们也在大力提倡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和反思性研究等各种研究活动,然而,理论研究领域的这些研究范式或是偏向理论的驱动和提升而忽视实践的提高,或是偏向实践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忽视了中小学教师和专门研究人员的区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仍然举步维艰。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而在这个课题的背后,如何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改革的深入结合起来才是这场改革的关键。近年来,“设计型研究”正是为了弥补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相对隔离的弊病应运而生并广为流传,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炙热话题,其主要的一个贡献是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设计型研究的思想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两难境地1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实践指导的日渐失能近年来,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的从理论分析出发,探寻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以及维度,有的研究重在探索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诸如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寻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有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人们较多地关注小学教师在外显行为指标上的提升,在专业发展问题的策略上更多地局限于外部支持的“外推式”发展观,教师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研究者的建议,跟从研究者的思路,执行研究者制定的方案,其参与性、决策权、话语权长期被忽视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研究与实践的脱节,理念与行动在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甚微。教师专业发展中,研究的本来目的是指导和改善实践的,然而当研究与实践的关系成为“一条平行线”时,那么这些研究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现实面前显得空洞乏力。事实上,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不能将学术界“开发”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即便他们熟知、理解甚至认同这些教育理论,但依然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落脚点。[1]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人们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2当前“教师成为研究者”专业发展观的局限性当前,“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取向。教师的研究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2]人们寄希望于教师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