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名句名篇默写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小说写一个________的小角色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戏班台柱子的故事,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反思________国内最高级别大奖。作者多年创作,成果丰硕,影响广泛,获此殊荣,可谓________。A.跑江湖问鼎名副其实B.跑龙套染指名副其实C.跑江湖染指实至名归D.跑龙套问鼎实至名归解析跑江湖:指以卖艺、算卦、相面等为职业,来往各地谋生。跑龙套: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根据后面的“小角色”可知,应选“跑龙套”。问鼎:借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染指:借指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指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语境是小说获国内最高级别大奖,因此用“问鼎”。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根据前面的语境,选“实至名归”更恰当。答案D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日余晖。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①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②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③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④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⑤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A.①④②⑤③B.①⑤②③④C.②①⑤③④D.②①③④⑤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需要“瞻前顾后”。“水已成冰”与①“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联系紧密,①应放在第一处;根据句意可知,②应紧跟⑤;②写画框,③写框外,③应紧跟②;③中的“鲜嫩润泽”与④中的“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联系紧密,④应紧跟③。故选B。答案B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B.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C.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解析A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B项,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好像没有了期限,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C项,将“别意”与“东流水”相比,是夸张。D项,乐曲如此美妙,是“只应天上有”的东西,是夸张。答案A4.下列古代诗句与文段蕴含的意境情感最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中,常见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夹杂粤语或闽南话的英语,却是华人的容颜。他们来到这里,为的不过是买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或者到餐馆吃一顿中餐。其实胃口比乡音,比容颜,还要难以更改。无论走到哪里,味蕾连接的胃口,永远牵动着人心深处最动人最温暖也最牢固的那一点。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解析B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诗句中乡音未改。但材料中的语境是远离故国,乡音已改。答案B5.下列对南京书展徽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标志左上方图形由“南”字拼音首字母化成,似打开的城门,展现南京书展欢迎、包容的姿态。B.标志右上方文字是繁体“書”字的艺术变体,说明此次展览主体是书籍,同时表示书籍繁多。C.标志下方有“南京书展”四个汉字,下面又有对应的英文翻译,表明此次书展中外书籍齐全。D.该标志图文结合,疏密有致,寓意丰富,在和谐统一中传达出南京的历史特色和文化气息。解析“表明此次书展中外书籍齐全”属过度解读。答案C二、古代文化常识(3分)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传”,原指经典和古人解释经文的著作,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