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06-03【访问次数:640】目录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二、总任务、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任务(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二)拓展资源支撑空间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五、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健全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三)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六、切实保障规划实施(一)加强规划统筹(二)强化政策引导(三)加大资金投入(四)推进自主创新(五)加快人才培养(六)健全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对于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亿元,5年平均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34.6%。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910亿元,利税5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和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88家,比“十五”末净增574家,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比重达42.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4.8%,占全市GDP的5.1%。软件业务收入610亿元,利税9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9%和25.7%,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现代物流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05亿元,年均增长13.1%,占全市GDP的7.8%。物流营业收入2370.8亿元,年均增长24.1%。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4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3.7%。通过不断调整和发展,基本形成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9%,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钢铁、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70%以上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64亿元,年均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3家。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5年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000多项,申请专利近6万件。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33.3%,比“十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入选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相继落户我市。全市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1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24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山东名牌产品146个,中国驰名商标2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19件。4.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构建起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57万户,普及率137%。互联网宽带用户117万户,普及率45%。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G,互联网站3.8万家,上网人数293万人。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95%。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网络娱乐等一大批新兴业态快速成长。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社保、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5.两化融合进程逐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