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4页成都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15)为全面推进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一、基础条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一)基础条件。1.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2007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和西部12省份的比重分别达到31.8%和6.7%,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96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第2页共44页第1页共4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4页387.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基础日益雄厚,能够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3.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过多年努力,我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5.9∶44.5∶49.6。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汽车、石化、冶金建材等现代制造业,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4大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创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4.科技创新资源富集。成都是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及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研机构,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条件。截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9.86万人,两院院士33人,普通高等院校42所,部属科研机构4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32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个。5.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9年底,全市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认定的高新第3页共44页第2页共4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44页技术企业达82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和培育企业共369家。2009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37.6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2.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30.86%。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26135件、16349件,均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468项,年内新上科技项目977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16项,省级科技项目374项,科技项目投入资金38.2亿元,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19项,完成科技攻关227项;有效注册商标6.8万余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总数34件,中国名牌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制定和修订了国家、行业、地方标准611个,均居中西部城市前列。6.创新环境日益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把建设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投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和维权援助体系基本形成,是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另外,成都作为我国著名宜居城市,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第4页共44页第3页共4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44页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存在的问题。1.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